脱西游的秀(一五一):孙悟空为何诛灭荆棘岭花妖?猪八戒充当急先锋!
2020-11-13 08:54:42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文:白马晋一

【一】

小说《西游记》迷人的一处,便是荡气回肠的武斗。

譬如悟空这条主线。自石猴出世伊始,二目金光直射斗府,惊动了玉帝,文字里便已然萌动着肌肉里荷尔蒙的味道,及至学艺归来,闯龙宫、闹地府,打斗场面更是一气呵成,再至大闹天宫,十万天兵天将犹如纸片人儿,纷纷倒于金箍棒下。即便五百年后,那一场颇为冗长而机械性地怀揣任务卡的取经路,悟空、八戒乃至沙僧也少不了舞枪弄棒,一路过关斩妖除魔。

反观取经一路,高头大马上正襟危坐的唐僧,除却佛祖隔空授予的取经团精神领袖的标签,似乎是别无他用的。但也不尽然,譬如在六十四回荆棘岭一章中,唐僧就好好地表现了一把。

这便是原著少有的文斗了。 

【二】

当时唐僧为一阵夜风所掳,待睁眼时,已在荆棘岭中。但见四位皓首老翁,飘飘然如神仙之感。熟读原著的读者应该都谁知道,这四人实为松、竹、桧、柏四妖所化,并托名十八公、孤直公、凌空子、拂云叟,名号颇为文艺。

但唐僧起先并不知情,在老翁相邀之下,便开始吟诗作对。又见诸公器宇不凡,唐僧更恭敬相捧道,“四位仙翁,俱享高寿,但劲节翁(即十八公)又千岁余矣。高年得道,丰采清奇,得非汉时之四皓乎?”

这里的“四皓”,其实是有典故的。相传四人为秦时博士,但见始皇帝残暴无仁,情知时政日非,危乱将至,便隐居山林,时称“四皓”。后刘邦立汉,更世之际,忧太子刘盈(即汉惠帝)软弱,有替换东宫之意,时留侯张良颇好黄老之道,便请“四皓”出山站台,刘邦见太子人望颇重,遂消更替之事。“四皓”人物,移植在西游神话体系里,大抵便是得道的地仙。

僧、翁夜谈至此,倒是其乐融融,也有相互贴金之意。但话锋忽然一转。且看拂云叟上前一步,笑云,“道也者,本安中国,反来求证西方。空费了草鞋,不知寻个什么?”

这似乎有些图穷匕见的味道了。原来这一番对赋,竟然潜藏信仰之争。这是分明是一场文斗。

唐僧是个坚定的佛教徒,立马做了接战的姿态。

且看他正色道,“禅者静也,法者度也。静中之度,非悟不成。悟者,洗心涤虑,脱俗离尘是也。夫人身难得,中土难生,正法难遇:全此三者,幸莫大焉。至幽微,更守固,玄关口说谁人度?我本元修大觉禅,有缘有志方记悟。”

这有点舌战群妖的意思了。其实也暗讽诸翁虽山中修炼千年,竟无法参透佛法精妙,实乃境界不够。

当然,这谈话一旦出现裂痕,其实就没有继续的必要。故事的后续推进,出现了杏仙的委身相许,还颇有硬上弓之举。唐僧心中一惊,这动口也就算了,怎还动手起来,遂变了颜色,跳起来高叫道:“汝等皆是一类邪物,这般诱我!当时只以砥砺之言,谈玄谈道可也,如今怎么以美人局来骗害贫僧!是何道理!”

这位脾气颇为温和的胖和尚的翻脸,似乎要归于红颜祸水。其实不尽然,其根源还是在于信仰之争,美色无非托辞而已。

 

【三】

荆棘岭的主角,看来便是唐僧了。其实也不全是。

该篇章的末尾,才是亮点。僧、翁从相谈甚欢,到最后的唇齿相向、拉拉扯扯,一直折腾到了天明。恰悟空、八戒寻了师父半夜,循着和尚的厉色声音,终于锁定了坐标。

唐僧告知事件原委,并诉诸翁名号。悟空沉吟半晌,细思诸翁名号,又想起荆棘岭中段曾有一座破败古庙,早已蛛丝缠绕、廖无人烟,已然知觉其间同道派的关节。此处分明是道派狙击佛派西进取经的一个窝点。

朝着八戒使了眼色,悟空故弄玄虚道,此处妖气甚重。

八戒也是聪明人,立马会意,“不论好歹,一顿钉钯,三五长嘴,连拱带筑,把两颗腊梅、丹桂、老杏、枫杨俱挥倒在地,果然那根下俱鲜血淋漓”。这鲜血淋漓的场景,同先前斯文静雅的吟诗会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
想来这古今中外,信仰战争往往充斥着你死我活的残酷气息。即便在明朝(《西游记》作者生活年代),儒、道、释三教已呈融合并和解之势,但过往故事的暗流涌动,依然有意无意在笔尖呈现。 

【四】

悟空、八戒所为,无疑是在表忠心。也一直在用行动,向佛祖以及唐师父表态,他们是虔诚佛派利益拥护者。包括在车迟国,将三清塑像丢入茅坑,也正有此意。

正因如此,唐僧看着根下俱鲜血淋漓,似乎有些目眩,发了慈悲心,拉着徒弟的手,只喊算了罢。

悟空却答道:“师父不可惜他,恐日后成了大怪,害人不浅也。”

何谓“害人不浅”,其实便是以此为据点,侵害佛派利益了。唐僧掂量至此,也就默不作声。

但悟空诸人真是虔诚的佛教徒吗?当然不算是。

且不说八戒一路哼哼唧唧,老惦记着高老庄那位如花似玉的二老婆(其大老婆为妖精卵二娘,已身故)。即便是悟空,取经一路表现得也多为投其所好。如原著八十一回,镇海寺唐僧偶感风寒,行动不便。悟空便伏拜床沿道,“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。我等与你做徒弟,就是儿子一般。又说道:养儿不用阿金溺银,只是见景生情便好”,殷勤地几日端屎倒尿。

但凡翻至此间,读者多只看到了孙悟空的有情有义,却不曾留意,佛派理念里,断然没有父子纲常的说法。诚如原著十一回,作者借太史丞傅奕之口道出“西域之法,无君臣父子”。悟空在唐僧病身之际,竟以父子相称,将和尚师父感动坏了。或许,悟空博好感才是深意。

由此可以看出,荆棘岭上隐然所藏投机成分,悟空们最终诉求的,无非要得到灵山一纸正果证书吧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